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共日喀则市委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农规发〔2023〕16号)以及区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藏农厅发〔2022〕128号)及市委农村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编制乡村振兴创建示范点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次、二次全会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着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集聚路径,引领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我县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创建任务
(一)着力加强粮食生产。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增加总产的思路,加大连片种植推广力度,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施畜产品增产行动,着力推动牦牛、岗巴羊、藏香猪、藏雪鸡等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扩大奶牛、禽类养殖规模,调整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出栏率、畜产品商品率,扩大饲草种植,建设连片人工饲草基地,实施房前屋后饲草复种。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保护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大力实施农田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土地保护和利用效率,
推动老旧大棚升级改造,加大闲置大棚整治利用,推广绿色轻简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蔬菜设施利用率。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依托精准监测,不设规模限制,简化识别程序,优化自上而下排查和自下而上申报机制,确保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100%纳入监测对象,优化完善帮扶举措,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对象,实施产业、就业帮扶,对因病、因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医疗救助、特困人员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范围,对符合退出条件的监测对象按退出标准程序及时解除预警,坚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精准退出、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五)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乡村社会管理,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不断加强村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实现合理用地和村庄规划,同时大力传承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乡村文化设施,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三、创建条件
(一)组织领导有力。示范乡村创建工作由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统筹,各相关部门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切实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
(二)发展基础较好。示范乡村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有力,能够守牢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生态保护、兴边富民等方面成效突出。
(三)工作机制明晰。示范乡村要建立乡村振兴责任落实、组织推动、要素保障、监督考核等机制,在推进乡村振兴思路清晰、抓手有力。
(四)创建主动性强。示范乡村要主动强化本乡镇干部和村民的培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交流机制,坚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动承担农村改革任务意愿较强,农牧民群众广泛支持、踊跃参与示范创建工作中。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联合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合力指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按照市委农村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编制乡村振兴创建示范点方案的通知》要求,现有的农业农村领域相关项目和补助资金向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单位倾斜,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单位。
(三)强化社会动员。充分利用区、市下派驻村资源优势、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推动企业、社会组织等与示范乡村创建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四)强化宣传推广。及时总结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形成典型案例,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模式发布、示范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推广可看、可学、可复制的路径模式,建出一批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富裕富民的乡村振兴示范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