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 千年恰姆石窟寺

来源:
浏览人数:0
日期:2020-11-03

恰姆石窟寺是定结一座超过千年历史的石窟寺,位于琼孜乡羌姆村西南方向约3公里处,海拔4589米,为自治区级文物。石窟寺坐落在吉曲河西岸果美山半山腰上,距地面30余米,为南北走向,石窟洞口皆向东,面对壮丽的加日郎庆雪山,石窟下面是一个美丽的高山牧场。恰姆石窟寺是继拉孜吐蕃石窟、岗巴乃甲切木石窟寺之后在日喀则地区发现的又一座石窟寺。窟内有泥雕佛像,残体泥塑渡金佛像,还有大量动植物塑像和擦擦,为研究西藏石窟寺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石窟寺起源于古代印度,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渐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断碰撞和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艺术。西藏石窟壁画的题材,主要有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各种密宗曼陀罗,以及动物、植物和各种不同各类的装饰图案等,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色彩。

恰姆石窟寺一共有洞窟3个,壁画的配置方式按照了大部分石窟的规律,分为窟顶、四壁、部、门楣等几个重要的部位。石窟的顶部有装饰性的几何同心圆形,四方连续的组合图案组成壁画的底纹,各个单元之间紧密拼嵌、严丝合缝,环环相套,形成规整精细的构图,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窟内四壁则分层制作雕像,上层的主要位置绘各种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以及曼陀罗图案等,其间绘比丘、飞天、供养人像以及各种说法、礼佛的场面,下层近窟底的位置上,则以凤凰、孔雀、迦陵鸟、龙等作为修饰。南面窟壁佛像背光间有壁画,题材主要为人物、马、树等,环绕四壁,有的采用分格绘制的方法,每一个方格内给有一个佛传故事,在窟门门楣的上方,装饰着供养人像和一些地方小神的塑像。由绘画和造像风格判断,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由于风雨浸蚀,山石风化的影响,再加上早期的香火导致壁画几乎被毁。北端编号K3的洞窟,窟顶有模糊不清的原壁画,四壁给满如来佛、观音菩萨、怒金刚、绿白度母等清晰的壁画。

恰姆石窟寺位于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荒漠地带,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怎么会产生如此高水平的石窟艺术呢?从总体上来看,这里三面环山,无法受到南方印度洋暖湿季风的滋润,雨量极为稀少,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说是荒凉的草原或沙漠。但是,在河流的两岸,有着可供农耕的冲积扇,因而为半农半牧的人们的生存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正是这样的地理自然环境,为当时的艺术工匠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等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也是当地人们积极适应并改造自然、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结果。当历史的尘埃被层层拂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有影有形、有声有色,这是色彩斑斓的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