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石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琼孜乡恰姆村南3公里,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尼边界果美山的南北向山脊的东侧崖壁。石窟群以南北向分布于叶茹藏布支流给曲左岸。海拔4506~4600米,石窟群南北长约863米、东西宽约65米。经粗略统计,整个石窟群大约有105座洞窟,其中,Ⅰ区有29座,Ⅱ区有35座,Ⅲ区有41座。
最早对恰姆石窟开展专业考察和记录的,是2008年8月日喀则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定结县开展“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之时进行,并在这次调查中首次将该石窟命名为“恰姆石窟寺”。其初步调查资料发表在当年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中。基于其具有的重要价值,2009年9月2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恰姆石窟寺”为西藏自治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吉林省派往定结县的第四批援藏干部赵春江先生造访实地。后来他将拍摄到的照片于2010年12月在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推出了“赵春江摄影发现——羌姆石窟”展览,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当时石窟名称被公布为“羌姆石窟”。并成功入选“2011年六大考古发现”,专家们判断,羌姆石窟应当开凿于11世纪,属于西藏早期的佛教壁画。据当地史志记载,这片看似封闭的高原盆地中,曾经分布有成百上千座寺庙、城堡、碉楼。羌姆石窟的出现为叶如臧布增添了更多惊喜,石窟里尽是艺术品。